2025年10月28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特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青亦教授,为师生作“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主题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地点设于学院教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讲座伊始,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黄卫青走上舞台,向在场师生郑重介绍主讲人王青亦老师,并对教师和同学们做出叮嘱和提醒“要从课程中汲取营养,用在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规划上。”随着黄院长的讲话结束,王青亦老师作了自我介绍,并以极具思辨性的问题“画画要画得像吗?”开启了本次分享。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王青亦老师从艺术史脉络出发,梳理了“形似”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演变。从古典主义对写实的极致追求,到印象派对光影瞬间的捕捉,再到现代艺术对形式与观念的突破,“像”的标准从未固化。他结合大量经典画作案例,让师生们清晰看到:“画得像”是艺术入门的基石,却不是艺术的终极追求。

进入第二部分“艺术是什么——从‘何为’到‘为何’”,王青亦老师将话题引向更深层的艺术本质探究。他提出,艺术的核心在于表达与传递——或是情感的共鸣,或是思想的启迪,或是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当创作从“模仿客观”转向“抒发主观”,艺术才真正拥有了灵魂。这一部分的分享,让在场师生对“艺术为何存在”有了更具哲学性的思考。

在“数字时代的艺术革命”章节 ,王青亦老师聚焦 AI 技术对艺术领域的冲击与革新。他展示了AI生成艺术的前沿作品,分析算法如何学习风格、构建图像,并探讨人类艺术家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定位。是被取代,还是与技术共生?答案显而易见——AI是工具,是灵感的催化剂,而人类的情感温度、审美判断与创作意图,才是艺术不可替代的内核。这一观点为艺术专业的师生在数字时代的创作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讲座最后,王青亦老师呼吁大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以扎实的艺术功底坚守内核,在传统与现代、手绘与智能的融合中,探索属于新时代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之路。随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主任高南男上台讲话,她提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既要扎根传统、夯实功底,又要拥抱创新、敢为人先,在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光彩。

整场讲座逻辑清晰、案例丰富,既有对艺术本质的深度剖析,又有对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师生们在这场思想盛宴中拓宽了艺术视野,对“AI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传媒系后续的教学与创作注入了新的思考活力。

这场讲座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平台,更是艺术思维革新的契机,更为传媒系教学改革按下了“加速键”。它既为教师开辟了教学新路径,启发大家跳出传统授课框架,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课堂实践;也有效化解了学生对AI的认知焦虑,让大家从“被动观望”转向“主动探索”,进一步点燃了用AI赋能艺术创作的热情。对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而言,这场讲座为数字时代的艺术教育点亮了前行明灯。它不仅为传媒系的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新活力。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双高建设”,为“冰雪文化创意”高水平专业群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动能,让教学改革的成果真正转化为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